悬泉置
2018-04-24 15:53:21
作者:庄彩虹

丝路驿站的光辉印记——悬泉置

  悬泉置遗址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敦煌与瓜州两市交界处,距离敦煌城东64公里,地处三危山余脉火焰山北坡山前冲积台地上,海拔约1700米左右。遗址以北直线距离约40公里处即为汉代长城,与边防线遥相呼应。

  悬泉置遗址以南2公里的山谷中有一处泉水,名为悬泉,水出山涧,依地势由高至低而降。据出土汉简考证,该名最早现于西汉时期。此外,藏经洞出土的唐代敦煌文书记载中,另有悬泉水、贰师泉诸名,悬泉水乃百里无人区内的生命之源。

  关于悬泉形成的由来,在《西凉异物志》中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汉武帝为求得西域大宛国的汗血宝马,令李广利征伐,并以大宛都城贰师城作为李广利封号,称之为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凯旋归来,经过此处时,众将士缺水渴乏,李广利仰天以佩剑刺山,瞬间飞泉涌出,解了全军疲渴。该泉十分神奇,人多则泉水多出,人少即少出。又由于泉水侧出悬崖,故人们将之命名为悬泉。

  悬泉包括由南至北、由高至低汇聚形成的四个大小不等的泉水,水均由第四泉和东面半山腰的山间缝隙中流出,常年不断。泉水水量多少受到气候、季节、雨量、祁连山雪水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水质经化验分析,适宜人畜饮用与灌溉。由于悬泉水的存在,悬泉谷中的植被良好,特別是第一泉附近很发达,不仅有绿毡铺地,而且有小型红柳、灌木丛生,形成了山间小绿洲,随季节变化而各有风景,冬春黄草,夏秋绿林。

  悬泉置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汉代设立在河西走廊段的重要驿站遗址。悬泉置在丝绸之路上曾发挥过重要的接待与中转作用。该遗址是在1987年11月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90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抢救性发掘,后经过三年的田野工作,1992年底遗址发掘完毕。考古发掘总面积4675平方米,包括城堡、马厩、房屋、古驿道等;出土文物包括简牍文书35000余枚、帛书10件、纸质文书10件、丝织品、农作物及家畜骨骼等,总计达7万余件。就目前已发掘揭露的驿站遗址来看,悬泉置遗迹结构之完整,出土遗物之丰富,在中国考古发现中还属于首例。因而,悬泉置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据出土汉简等资料记载,该遗址在汉武帝时称“悬泉亭”,昭帝时期改称“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邮”,魏晋时一度废弃;唐以后复称“悬泉驿”,宋以后又废置。遗址占地总面积2250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出土物最为丰富的一处汉晋时期的驿站机构。从简牍文书中大量关于西域各国使者途经悬泉置的记录来看,悬泉置曾接待过解忧公主、冯獠以及楼兰、乌孙、于阗、莎车、疏勒、龟兹和车师等20多个国家的使者。接待人数最多时,曾一次接待过汉朝使者王君带领的于阗国王及其手下共1774人的宏大团队。因此,可以说,在丝绸之路这一“对话之路”“友谊之路”上,作为联接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的重要驿置和交通枢纽,悬泉置从侧面见证了中西方以丝绸为媒介缔结的深厚友谊。

  悬泉置遗址主要因出土数量众多的汉简而闻名于世,是继居延汉简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其内容囊括诏书、律令、药方等古籍残篇,为研究我国秦汉史、汉晋丝绸之路史,甚至是中西交通史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除过罕见的汉简之外,这里还出土诸多写有汉文墨迹的麻质纸,现已考订为汉纸,是目前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纸张,这一发现把我国发明张纸的时间向前推进了近一个世纪,推倒了东汉蔡伦造纸书的定论。

  除文字类的文物之外,出土的其他遗物也很珍贵,而且种类繁多。有各种的农具、谷物粮食、打猎用具、货币兵器、陶器服饰、石砚毛笔等,这些文物虽然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保存却完整如新。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悬泉置遗址原外墙内侧,北组26号房屋倒塌墙体上,专家发现有一块墙皮保存较为完整,长222厘米、宽48厘米,上面书写有一封诏书,题为《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被定名为《四时月令诏条》,为墙壁墨书题记。它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太皇太后发布的诏书,月令五十条,分属十二个月,写明每月该干之事和不该干之事,所涉事项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要求下级官吏尽力奉行。《四时月令诏条》以法律“诏书”的形式,确立人事生产活动应遵循自然时序的基本准则,突出了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以时禁发”、“用养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和保护林木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的思想,是迄今所发现的材料中,最早系统地关注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法律文书,不仅在古代生态保护和法律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而且对研究汉代公文、书法、农时节令和历法等很有价值。经研究考证,专家们得出结论,此诏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环境保护法”。

  2001年,悬泉置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悬泉置遗址作为其中唯一的驿站遗址入选其中。

  为了更好地保护悬泉置遗址,文物保护部门划定了遗址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沿边界设置了保护界桩,沿遗址遗存的分布范围设置了围栏。因在遗址发掘后进行了科学回填保护,游客目前只能看到原址上简洁的模拟展示。同时遵循着对文物本体的最小干预原则,遗址区仅标识出了遗址边界、院墙、房屋、马厩、附属建筑等,并用木栈道铺设于上,以便于游客参观。就目前来讲,唯有遗址东北角的角墩和西南的魏晋烽燧为原状展示。此外,在距北墙北侧约20米处遗留有一条古驿道遗迹,宽4米,全长约1公里。

  基础设施方面,遗址区修建有专门的管理用房、停车场、卫生间和游客临时休息处等服务场所。为了便于参观,遗址区杜绝车辆进入,并修建了砂砾石硬化路面的人行步道,基本保持了戈壁风貌。

  撰稿 魏健鹏


作者:庄彩虹

编辑:z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