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风】一张“迟到”许可证背后的思考
董少斌
10月30日,大皖新闻报道了河南一男子投资千万建厂遭遇办证难,状告市监局胜诉后仍未拿到证。11月1日,当地主管部门发布情况通报称,已组成核查组前往企业现场核查。11月12日下午,当事人拿到了食品生产许可证。
媒体报道更多细节,一张许可证,迟来了一年多,但这件事并不能因为拿到许可证而画上句号,很多人想知道这件办证难事件背后的真相,以及对相关部门有无问责。在市场经济中,时间就是效益。企业建成了,设备到位了,却因办证难,一年多开不了工,这无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现场核查人员应当自接受现场核查任务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生产场所的现场核查。显而易见,完成对生产场所的现场核查,法规是有明确时间限制的。如果不是媒体监督,这张许可证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
这些年,党中央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明显转变,为民服务的精气神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各地大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少地方都将优化营商环境当做重中之重,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有呼必应无事不扰,许多地方甚至实行商事登记24小时不打烊,着力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500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稳定在92.3%。这些数据证明,民营企业已经广泛融入国民经济各领域,对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56789”的说法广为人知:民营企业贡献着50%以上的财政税收收入、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些企业早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老百姓日常的衣食住行与民营经济息息相关。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在法治保障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从200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到2020年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再到日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国家在保障公平竞争、企业家权益等多个方面,一直在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从多个维度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细致、具体的制度保障。
这样的个案值得让人反省,民营企业投资创业的信心不仅要有好的法规与政策来提振,更需要相关部门切实转变作风,通过全面贯彻执行好法规与政策而用心用情用力地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