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厚植生态文明底色 书写甘肃绿色答卷——我省各地各部门砥砺奋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甘肃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厚植生态文明底色,让陇原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祁连山国家公园,经过生态治理修复,变成葱茏林海;定西、庆阳、平凉等山峁沟壑,经过小流域治理,黄土高原变绿、黄河水变清;河西走廊“三北”区,经过防沙治沙,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
11月18日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深刻阐述了加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为我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甘肃提供了根本指南。
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久久为功推进美丽甘肃建设,推动新时代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夯实生态根基。
夏日祁连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将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巍巍太子山,山川如画,生灵栖息。
长期以来,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修复、“三北”防护林体系等林业生态工程及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持续恢复扩大森林资源,实现了生态蝶变。
目前,保护区内林地面积达到了80787.0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8.35%。区内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维管植物多达102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9种,野生动物多达24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0种。
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级各方面要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总目标,以建设美丽甘肃为主线,以健全和落实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机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荒漠化综合防治机制为总抓手,深入实施“三北”工程,持续打好“七大标志性战役”,不断提升全省生态环境质量。
“今后,我们将锚定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这个总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进生态建设,为建设美丽甘肃、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黄晨翔表示。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我省自2021年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压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主体责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高质量推进“扩绿、兴绿、护绿”,促进林长制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林长制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省林草局森林资源管理处(林长制工作处)处长史万琼表示,将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甘肃林长制工作在全国创先争优,以更高站位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推进重点领域生态保护治理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对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紧迫而长期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省水利厅将水土保持作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有效手段,坚持治理为要,推进流域系统综合治理,狠抓项目提质增效,持续健全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提升水保监管效能。
2019至2023年,我省黄河流域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40.81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从2019年的67.65%,提高至2023年的69.30%,提前完成甘肃省黄河流域到2025年达到68.97%的水土保持率目标。
永靖黄河三峡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弃渣场覆土前后。省水利厅提供
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加力推进生态系统治理,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统筹推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治山增绿,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不断完善水土保持治理制度体系,大力提升水土流失治理能力水平,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多渠道争取水土保持投资,逐年加大水土保持治理投资力度,全面激发水土保持发展强劲动力,为建设美丽甘肃贡献力量。”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副处长郭璐表示。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近年来,全省上下紧密围绕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所做的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我们将围绕黄河流域、祁连山等重要生态区域,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谋划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持集中连片示范治理与重要点位重点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全力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恢复受损土地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王岚说。
走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
聚焦打好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省林草局坚持系统治理,强化区域协同。
在工作推进中,省林草局督促指导各地严格以水定绿、适地适树,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加强种苗供应保障,开展造林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高质量林草植被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完成国土绿化任务1035.8万亩,其中,营造林228.36万亩、种草改良529.25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78.19万亩。
“今后,我们将凝聚更大工作合力,坚持科学绿化,推广应用新技术,把好规划设计、‘四制’管理、专业化造林、检查验收‘四道关口’,推进工程规范运行。通过‘三北’、双重、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统筹实施,推进重点区域和流域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治山增绿,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省林草局造林绿化处处长石学强表示。
祖厉河会宁县城区段美丽幸福河湖。省水利厅提供
节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
2023年,我省全省用水总量115.8亿立方米,连续多年控制在120.9亿立方米以内,黄河流域用水结构持续优化,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加力推进节水治水兴水,推广应用高效节水技术,深入开展重点河流和地下水超采治理,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省水利厅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舒晓军说:“我们将围绕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关于碧水保卫战要求,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战略,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聚焦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非常规水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强化节水创新理念,完善政策协同机制,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提升公众节水意识,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记者 张燕茹 王思璇 徐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