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黄河永续发展尽上游之力——甘肃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述

甘肃经济日报
浏览量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燕春丽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保护好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千秋大计。甘肃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亮点频现

“2019年以来,我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省统计局副局长顾克勇介绍。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19年我省黄河流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94.5亿元,2021、2022年相继突破7000、8000亿元大关,2023年达到8793.9亿元,是2019年的1.3倍,占全省的74.1%。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我省黄河流域地区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6.5%;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800万吨以上,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70.7%;肉类、奶类总产量分别比2019年增长58.8%和75.3%。

工业经济稳定向好,2023年我省黄河流域地区工业增加值2201.2亿元,是2019年的1.4倍,占全省的6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23%。

投资消费较快增长,2020—2023年,我省黄河流域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8%,其中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30%。

绿色发展态势向好。节能降耗持续推进,截至2023年,我省黄河流域9市中天水市已超额完成“十四五”节能目标任务,前三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8.5%,定西、庆阳、临夏、甘南达到“十四五”节能进度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分别下降11.2%、6.8%、10.0%、5.5%。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我省黄河流域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80.5亿元,比2019年增长28.9%,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7.1%。其中,进口总额192.7亿元,比2019年增长82.4%。

保护为先 治水为要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2023年,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向好。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71个,比例达到95.9%,无劣Ⅴ类水体断面,提前两年实现消劣。沿黄流域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68%,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达选祥介绍,省发展改革委将积极谋划争取项目,协同推进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节水治水、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重点工作。

“始终坚持保护为先。”达选祥说,以提升甘南黄河上游、祁连山和重要支流水源涵养能力为重点,谋划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防沙治沙重大项目。紧盯农业面源、工业生产、城镇生活、尾矿库4大污染源,坚决打好水源涵养主动战、水土保持阵地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治水为要。深入开展“四大行动”,持之以恒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打造健康美丽幸福河湖。坚持产业为重。高标准打造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和河西走廊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加快推进陇电入川等电力外送通道和骨干网架建设,实施一批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项目。

与此同时,我省持续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工程,深入推进黄河文物抢救性、预防性和数字化保护,实施古建筑、石窟寺等各类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统筹做好文化创新发展和文旅资源开发。

流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建立

近年来,我省以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和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核心,逐步在省内、省际间建立起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省与四川、宁夏、青海省分别签署了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成为黄河流域9省区中唯一与上下游三省区签约的省份,在黄河干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方面实现了“应签尽签”和全覆盖。

同时,实行定额奖补,我省在黑河流域的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肃南县和酒泉市金塔县,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市凉州区、民勤县3市7县(区)开展了横向生态补偿试点。

我省还稳步推进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设立省级奖补资金,引导兰州、白银、临夏在黄河干流签订补偿协议,支持流域市县用于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