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热评】细微处见温情
谢晓玲
“电梯一装,邻里串门都勤了。”在金昌市金川区金盛华城小区,居民李秀兰轻推婴儿车,笑盈盈地迈进崭新的电梯间。这个曾经的老旧小区改造后焕发新生,路面平整、车位充足,让居民重获“新家”的喜悦。
城市治理的关键,恰在于让温暖在细微处自然流淌。在金川区,点滴的幸福正藏在城市的经纬脉络间——从雨水管网悄然汇成润泽绿地的甘霖,到社区的助餐点为老人盛上的可口饭菜;从街头配电箱披上敦煌壁画的新装,到“小蓝”服务队登记本上那些为迷途老人指路、为环卫工人送药的细碎记录……这座西北戈壁小城,正以“绣花”般的专注与柔情,编织着现代文明的宜居图景。
城市之所以为“人”之城,在于其“里子”工程中流淌的人文温度。金川区不满足于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沉潜于小巷深处:改造道路204公里,升级排水系统,修建雨水调蓄池,让“雨天看海”成为历史;为35个老旧小区532栋居民楼注入新生命,电梯的上升托起了居民生活的希望。这些基础设施的“硬支撑”之所以能超越冰冷形态,皆因每一处设计都精确回应了居民“雨天一身泥”的烦恼和“路平了,车位足了”的舒心期盼。当电梯按键取代爬楼喘息,当滴灌系统替代大水漫灌,改变的不只是效率,更是对生命本身的体贴。在这些“人迹”所至处,金川区以砖石泥土为纸笔,默默书写着对每一个体的尊重。
城市温度的传递,更需服务者脚步的贴近与善意的流动。金川区那支由80辆“小蓝”组成的服务队,就是这温情脉脉的具象化身。他们昼夜穿梭于街巷之间,车上常备急救药品,如流动的“暖心驿站”;他们登记本里点滴善举,从帮商户搬运杂物到送迷路老人回家,让关怀在每一次驻足中自然发生。同时,社区助餐点的设立,使长者告别“做饭难”;“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打造,令服务触手可及……这些努力共同编织出一张无形的网络——服务者以脚步丈量街巷,网格员成为“千里眼”与“顺风耳”。城市不再是高耸建筑的冰冷森林,而是一呼一吸间可感知的温暖生命体。
文明沃土的厚植,最终需要将道德自觉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金川区深谙此道,让文明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路口“车让人”的提示牌引导着秩序与礼让;绿化带中点缀的家风家训小品,赋予草木以人文灵性;“道德积分超市”将善行义举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回馈。当每月“文明集市”开张,当“好媳妇”“好婆婆”的故事被传颂,文明便从抽象概念化作了邻里间的会心一笑与举手之劳。这种内在约束力的形成,标志着城市文明从外在规训走向了内在认同——其力量远超任何硬性约束,是城市精神最深的根系。
金川区的实践,探索出城市治理的规律:宜居宜业,并非靠摩天大楼的倒影撑起,而由无数个温暖细节聚沙成塔。那些用心绣出的“一针一线”,那些奔波街巷的“小蓝身影”,那些融入日常的文明印记,处处印证了这个道理。以“人”为尺度,用“情”作针脚,在砖瓦缝隙间织入体恤,于街角巷陌传递善意,戈壁亦能绽放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