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当“扶苏”替代“子涵”
新甘肃客户端
浏览量
□蒋蕊
9月1日,山东一小学的迎新名单在网上刷了屏:扶苏、知潼、邕熙、雨桐……网友笑称“走错古风片场”。
如果把时钟回拨到几十年前,操场上此起彼伏的可是“建国”“国庆”;再近一点,“子涵”“梓萱”又成了标配;如今“扶苏”“思源”出尘登场,每一次更替,都是时代换了笔芯。
“建国”那一代,父母把家国情怀浓缩成最响亮的两个字;“子涵”那一代,港台剧的温柔滤镜让“涵”“轩”成为安全牌。如今,90后父母接棒,物质丰裕、文化自信,他们翻遍《诗经》《楚辞》,山川、草木入名,生僻字复活,只为给孩子一个“不撞名”的灵魂坐标。
名字从来是双向书写:一边写下父母的心愿,一边描绘时代的脉络。扶苏的挺拔、知潼的澄澈,既是家庭小目标,也是文化自信的大回声。当“国风”从博物馆飞进户口簿,我们便知道,传统不再是课本里的考点,而是悄然融进每一次呼吸的寻常。
不必担忧生僻字难写,更无需嘲笑“子涵”过时。所有名字都是当事人抵达世界时接到的第一封“姓名情书”,与笔画繁简、流行长短无关。与其纠结字形,不如欣喜:越来越多的父母愿意翻字典、读典籍,为两三字翻山越岭,我们就已经看见教育在家庭里的“前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关键词,而名字,正是那枚被时代盖上的隐形邮戳。